广东登革热疫情/广东登革热疫情地图
登革热是什么
〖壹〗、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 、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。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,高热 ,全身肌肉、骨髓及关节痛,极度疲乏,部分患可有皮疹、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。病因 (一)传染源: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,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。
〖贰〗、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,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。其症状包括发热 、皮疹、头痛、肌肉和关节痛等,严重时可能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症,甚至可能导致死亡。这种疾病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 ,特别是在亚洲 、非洲、中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。
〖叁〗、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,经伊蚊(俗称花斑蚊)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。登革热不会由人直接传染给人,也不会由空气或接触传播 ,截止到2019年10月还没有疫苗可预防。其潜伏期通常约5天-7天,具有传播迅猛 、发病率高等特点 。
〖肆〗、登革热(dengue)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。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、登革热 、登革出血热,登革出血热我国少见。典型的登革热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 ,高热,头痛,肌肉、骨关节剧烈酸痛、部分患者出现皮疹 、出血倾向、淋巴结肿大、白细胞计数减少、血小板减少等 。
〖伍〗 、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,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。登革热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,近几十年来发病率有大幅度上升趋势,典型登革热的临床特点是疾病比较突然,首发症状为发热 ,同时出现全身肌肉、骨骼、关节疼痛,伴有极度疲乏 、皮疹、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。
中国有登革热吗
世纪,登革热在世界范围内多次爆发 ,病例数以百万计 。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,该病长期存在地方性流行。1978年,我国首次在广东省爆发登革热 ,并成功分离出了第IV型登革热病毒。随后,在1979年、1980年和1985年,我国再次经历了小型流行 ,期间分别分离出了第I型 、第II型和第III型登革热病毒 。
近年来,登革热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引起了广泛关注。特别是在广东,尤其是广州 ,登革热的感染病例数量显著增加。根据卫生部门的数据,截至最近统计,广州地区的登革热病例已超过一万多例。这种疾病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。
年被确认为中国大陆首次爆发登革热的年份,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,主要通过蚊子传播,自从1990年以来,中国多地曾发生过不同规模的登革热疫情 ,尤其在夏秋季节和热带、亚热带地区较为常见。
近来我国报告的登革热病例均为外来输入,福建发布的报告显示,福建省内爆发登革热的危险等级高于新冠肺炎。1 沿海开放城市如广东、香港 、澳门等地感染登革热的风险高于内陆省份 ,这些地区需严格防控登革热病例的输入,防止病毒在中国本土通过蚊虫传播,感染人群 ,引发公众担忧 。
近年来,中国面临着新传染病的威胁,其中包括: 冠状病毒:2019年12月 ,中国发现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,该病毒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传播,并导致了大量的病例和死亡。 登革热: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,它可以导致发热、头痛、肌肉疼痛和皮疹等症状。
但出血部位位于脑 、心脏、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。(二)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;在病程中或退热后 ,病情突然加重,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。表现皮肤湿冷,脉快而弱 ,脉压差进行性缩小,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,烦燥、昏睡、昏迷等。病情凶险 ,如不及时抢险,可于4~6小时内死亡 。
登革热疫区是哪些地区
登革热的疫区主要包括我国南方的一些省份,如云南 、福建、广东和台湾等地。 20世纪 ,登革热在全球范围内多次大规模流行,造成了数百万的病例。 在东南亚,登革热一直呈现地方性流行状态 。 1978年5月 ,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首次爆发登革热,迅速蔓延至多个市、县,并检测出第Ⅳ型登革热病毒。
印尼作为东南亚的一部分,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该国成为登革热疫情的高发区。根据借鉴资料[3] ,印尼的登革热确诊病例约为去年同期的3倍,显示了疫情形势的严重性。登革热的传播主要通过伊蚊叮咬,尤其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(俗称花蚊子) 。病毒在伊蚊体内增殖约8至10天后 ,才具有通过叮咬传播给人类的能力。
判断自己是否得了登革热,主要依据典型症状以及是否有疫区旅行史:典型症状:高热:突发高烧,体温常常能达到39℃以上 ,甚至40℃。三痛:剧烈头痛 、全身关节痛、肌肉酸痛 。三红:面红、颈红 、胸红。皮疹:在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。伴随症状:有明显疲乏、厌食、恶心等不适感 。
登革热主要通过伊蚊进行传播,蚊子主要分为三大类,库蚊 、按蚊和伊蚊。伊蚊就是黑白花蚊子 ,能传播登革热的伊蚊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,埃及伊蚊主要在城市存在,白纹伊蚊主要在乡村存在。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除东南亚、非洲、太平洋领域 ,还有南美洲等地区之外,我国大面积地区也存在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。
传播媒介:伊蚊,已知有12种伊蚊可以传播此病,但主要以埃及伊蚊和白伊蚊为主。 易感人群:在疫区的人群普遍易感。登革热的症状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分为典型登革热 、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三种类型 。
登革热不可怕,做好这几点非常重要!
尽管登革热疫苗尚未开发出来 ,但当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,只能采取对症治疗。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,如保持居住环境清洁、消除积水、使用防蚊设备等 ,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。对于家人被诊断为登革热的情况,建议采取隔离措施,使用防蚊设备 ,并注意个人卫生。
旅行中预防登革热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:穿着防护:旅行者应时常穿着长袖子的衬衫和裤子,以减少皮肤暴露,从而降低被蚊子叮咬的风险 。住宿选取:选取住宿在有空调或装有防蚊网的地方 ,这样可以有效隔绝蚊子。如果住宿条件不具备这些设施,比较好使用杀蚊喷剂,并在睡觉时使用蚊帐。
近来 ,登隔热病属高发期,该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(俗称花斑蚊)叮咬而传播 。因此,预防该病,防蚊灭蚊最关键 ,无论是办公场所、宿舍或者在外居住等,都应该注意除蚊。只要做好了预防工作,登革热病就不可怕了。晚上睡觉的时候要做好防蚊措施 ,如挂蚊帐 、点蚊香或者喷驱蚊剂 。
预防登革热,蚊帐也是个好东西。午睡或者晚上休息可以悬挂蚊帐,不让蚊子有可乘之机。若是到公园、河边、街边等公共场合散步 ,应注意蚊虫叮咬,可以在出门前喷一些花露水或涂抹风油精,这类物品也可以常备在身上 ,也可以选取穿长裤出门 。还有一个最直接的措施就是灭蚊。
登革热病在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的,以前有
〖壹〗 、该病最早在1779年出现在埃及开罗、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和美国费城,并依据症状被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。1869年,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在其专业期刊中首次命名此病为登革热 。20世纪 ,登革热在世界范围内多次爆发,病例数以百万计。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,该病长期存在地方性流行。
〖贰〗、年被确认为中国大陆首次爆发登革热的年份,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,主要通过蚊子传播,自从1990年以来,中国多地曾发生过不同规模的登革热疫情 ,尤其在夏秋季节和热带 、亚热带地区较为常见。
〖叁〗、中国于1978年在广东首次流行,并分离出第Ⅳ型登革热病毒 。此后,在1971980、1985年的小流行中 ,分别分离出Ⅰ 、Ⅱ、Ⅲ型病毒。登革热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,患者在发病前6~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,可使伊蚊受染。